12月26日,2019年最后一場星空大戲——日偏食隆重登場。為了讓社會大眾和廣大職工、研究生能夠更加專業(yè)全面的觀看本次天文奇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與中科院天文臺系統(tǒng)10地聯(lián)動,通過視頻直播和現場觀測的方式,利用本次日偏食開展科普宣傳工作。
驪山腳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處的西安市本次日偏食的初虧時間為12:21:03,食甚時間13:29:53,復原時間14:36:27,食分為0.221(食分越大,太陽被“食”的越多),當導播臺準時將鏡頭切到國家授時中心時,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劉次沅和科普主管劉永鑫作為專家向全國各地超過335.7萬的觀眾進行了專業(yè)解說,并從時間的角度切入帶給大家了一場全新的日食科學知識,由于我國不處在環(huán)食帶內,我國全境只能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劉永鑫從專業(yè)、科普等全方位的角度代觀眾向劉次沅進行一系列的提問,劉次沅也對觀眾朋友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科學全面而又生動形象的解答。直播結束后,劉次沅和劉永鑫還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和提問,對媒體記者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科學解答。
觀測前,本次科普活動志愿者為前來觀看的職工和研究生發(fā)放了日食觀測卡和觀測眼鏡。由于本次日食是繼2009年長江大日食后我國境內可見最大食分的日食,大家通過專業(yè)設備看到了清晰的日偏食全過程,紛紛拍照留念,熱情高漲,劉永鑫就當場觀眾特別好奇的天文現象和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和耐心解答,現場學習氣氛濃厚。
本次日環(huán)食從北京時間10時29分50秒開始至16時05分43秒止,歷經5小時36分鐘。環(huán)食帶從沙特阿拉伯開始,經過卡塔爾、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阿曼、阿拉伯海、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蘇拉威西海,在太平洋西部結束。在非洲東北部、亞洲(除北部)、印度洋北部、大洋洲西北部、太平洋西部可以看到偏食。而中國地區(qū)全境可見日偏食,從10時56分左右月亮半影進入我國西藏阿里地區(qū)開始計算,直到15時37分后半影自海南省離開,我國日偏食全程歷時4小時41分鐘。境內最大食分在海南省,為0.499;最小在漠河,僅為0.021。
為了辦好此次聯(lián)動直播活動,國家授時中心高度重視,組織相關人員召開多次會議,確定活動主題,指定活動負責人、制定活動實施方案以及安全保障計劃等全面充分的準備。本次活動,擺脫以往的固定式科普思維,將趣味性和科學性融為一體向觀眾進行專業(yè)解說,滿足市民對天文科普的多樣化需求,也讓觀眾在家中觀看直播的過程就能充分的感受到科技的魅力,進而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yǎng)。
觀測現場